▲2009年金融海嘯至今,房市經歷兩波大多頭,房價大漲,也使得小宅化趨勢越趨明顯。(圖/記者張雅雲攝)
記者項瀚/綜合報導
2009年金融海嘯至今,房市經歷兩波大多頭,房價大漲,也使得小宅化趨勢越趨明顯。信義房屋專家表示,小宅化興起有許多背景原因,包括人口結構改變、年輕人購屋偏好改變、房價上漲,中南部開發商複製也北部經驗,越蓋越小。
據內政部不動產資訊平台統計顯示,2009年金融海嘯之後到今年Q2,中間房市經歷兩波大多頭,隨房價大漲全國住宅買賣移轉平均面積則是持續縮小,從2009年第二季的41.5坪,降至2025年第二季的31.5坪,16年間減少10坪。
進一步觀察六都住宅買賣移轉平均面積變化,高雄市縮減幅度最大,從2009年第二季的51.4坪降至31.9坪,整整少了19.5坪。減少最少的是台北市,僅縮小8.1坪。
▲六都住宅買賣移轉平均面積統計。(圖/信義房屋提供)
信義房屋不動產企研室專案經理曾敬德表示:「小宅化興起有許多背景原因,包括住宅成員的結構改變,單戶人口數量越來越為精簡,又碰到房價大幅上漲,購屋民眾用居住空間換取預算空間。」
另外,住宅產品的改變也成為中南部地區越買越小的原因。曾敬德表示:「早年中南部地區透天產品盛行,但後來小孩成年離家後,會選擇有管理、電梯與規畫較為新穎的大樓產品,加上土地價格高額透天價格也持續高漲,都導致小宅化的興起。」
曾敬德表示:「小宅化趨勢在雙北先上演,後來雙北以外房價走揚後,開發商複製北部經驗,推案時也壓縮室內空間尺度,將總價控制在消費者能夠負擔的範圍。」
東森房屋研究中心經理葉沛堯補充:「近年新青安政策也呼應了小宅化現象,其最高補助金額為1000萬元,若要完全地補貼到,那麼房屋總價就抓在1200萬元,相對購置的坪數就有限。」
不過,葉沛堯提醒:「雖然小宅為房市主流,但也要注意,不要『小過頭了』,權狀低於15坪的物件在房貸申請上可能會比較吃虧。」